科学防癌,健康生活
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即癌症),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之一。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数据显示,全球每年新发癌症病例超1900万,我国癌症新发病例约占全球23.7%。恶性肿瘤不仅对患者造成持续性身体损伤(如器官功能衰退、剧烈癌痛),更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019年我国癌症治疗直接费用超2200亿元。但令人振奋的是,通过科学预防,40%的癌症可有效避免。建立"防大于治"的健康观念,不仅能挽救生命,更能节省医疗资源,具有重要社会意义。
一、肿瘤的危险因素
01不良生活方式
烟草暴露堪称“头号杀手”,主动吸烟和二手烟暴露会增加患癌风险。
酒精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列为1类致癌物,每日摄入50克酒精可使肝癌风险提升4.6倍。长期、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增加肝癌、食管癌等癌症的发生可能。
缺乏运动会使身体免疫力下降,新陈代谢减缓,脂肪堆积,进而增加患癌风险。
02感染因素
幽门螺杆菌感染会显著增加胃癌风险,我国的幽门螺旋杆菌平均感染率为59%。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感染是肝癌的重要危险因素,病毒持续破坏肝细胞,肝细胞在反复修复过程中容易发生基因突变,从而引发肝癌。
HPV(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则是宫颈癌等多种癌症的元凶,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
03饮食因素
水果和蔬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物质,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等作用,有助于预防肿瘤。中国居民营养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居民日均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率为44.7%,这类人群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腌制/深加工食品含有亚硝酸盐等物质(如熏制食品),过量食用会增加肠道负担,促进肠道内有害物质的产生,与结直肠癌、胃癌等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
04代谢异常因素
超重/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失衡,脂肪细胞分泌的一些物质会促进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增加患癌风险。BMI每增加5kg/m²,子宫内膜癌风险提升62%,膀胱癌风险提高31%,肾脏癌风险提高25%,子宫颈癌风险提高10%,甲状腺癌风险和血癌风险各提高9%。
糖尿病患者的患癌风险较常人高出许多,长期高血糖水平会对细胞代谢和免疫产生不良影响。
05环境与职业暴露因素
长期空气污染与肺癌风险升高有关。职业暴露方面,长期接触石棉会显著增加间皮瘤的发病风险,作业场所长期吸入超标的苯、甲醛等物质会增加白血病患病风险。
此外,家族遗传史、年龄、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心理等因素也是肿瘤发生的影响因素。
二、预防癌症有妙招
01筑牢健康防线
▶ 戒烟立竿见影:戒烟10年肺癌风险降半;
▶ 限酒明确标准:男性日饮酒≤25g,女性≤15g(约啤酒750ml/红酒250ml);
▶ 膳食彩虹法则:每日摄入5种以上蔬果,全谷物占主食1/3;
▶ 运动处方:每周5次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2次力量训练;
▶ 体重管理:成人BMI控制在18.5-23.9,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男性体脂率<25%,女性体脂率<30%。
02疫苗接种
疫苗在预防感染相关的恶性肿瘤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其中,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和HPV疫苗已分别被证实可以快速降低高危人群肝癌和宫颈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
乙肝疫苗:新生儿24小时内首针,三针保护率95%;
HPV疫苗:二价HPV疫苗预防宫颈癌率达84.5%,九价HPV疫苗能预防90%的宫颈癌病毒型别。
03定期体检和筛查
04心理调节
心理健康对肿瘤预防至关重要,主要通过降低慢性压力、调节负面情绪、增强心理韧性,来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转自济南市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