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健委)官网上发布的《2018年1~12月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概况》中,手足口病2018全年发病数高达237万例,排在丙类传染病发病数首位。手足口病对我国儿童生命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手足口病(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是由肠道病毒所致的儿童期急性传染病,常见于5 岁以下儿童。我国在2008年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据全国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统计数据,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在37.01/10万~205.06/10万之间,近年报告病死率在6.46/10万~51.00/10万之间[1]。
导致手足口病的元凶是?
手足口病由肠道病毒引起,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30余种,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Coxsackievirus,CV)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Echovirus)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A71,EV-A71)等,其中又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重症及死亡病例多由EV-A71所致。肠道病毒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力。
手足口病的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一种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流行报告。1957年在新西兰首次出现手足口病疫情,1958年分离到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V-A16),1959年将其命名为“手足口病”。196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报告全球首例EV-A71感染病例。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法国、荷兰、西班牙、罗马尼亚、巴西、加拿大、德国等国家都发生过由EV-A71、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引起的手足口病[2]。
CV-A16和EV-A71是引起全球大规模手足口病暴发流行最常见的病原;EV-A71还是引起重症和死亡的绝对优势病原。20世纪70~80年代,EV-A71在欧美地区出现暴发;20世纪90年代末期之后,EV-A71在亚太地区包括马来西亚、中国、日本、新加坡、越南、韩国和柬埔寨等国家和地区持续流行。
我国于1981年在上海地区首次发现并报道手足口病,此后在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和广东等10多个省、市陆续有手足口病发病的报道。2007年以来山东省临沂、安徽省阜阳和河南省商丘等地先后暴发该病,并出现重症和死亡病例,之后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发病报道,流行形式日趋严重,但不同区域的流行模式及强度存在差异,南部、东部省份手足口病尤为高发;农村儿童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
2008年5月,卫健委(原卫生部)将手足口病纳入法定报告的丙类传染病,并通过国家疾病监测管理直报系统及时上报疫情信息。2008~2017年,我国手足口病共报告约1817万例,其中重症病例约15万例,死亡3500多人。约57万例有实验室病原检测结果,病原构成比中EV-A71、CV-A16和其他肠道病毒阳性比例分别约占44%、25%和31%,所有年份的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都以EV-A71引起为主;不同年份手足口病的病原构成以EV-A71和CV-A16为主。
手足口病的疾病负担情况?
据估算,我国每年由EV-A71感染发病所致重症和轻症手足口病病例的费用(直接医疗费用和间接费用)分别为1.8亿元和10亿~20亿元。由于存在漏报漏诊,疱疹性咽峡炎和部分神经系统感染未纳入报告,且未计算长期后遗症病例,EV-A71感染所致疾病的总经济负担将比上述估计值更高。
-
上海市2011年0~9岁儿童手足口病经济负担大于4960万元,每个病例人均费用为1346元。
-
2013年,对江苏省农村地区343例EV-A71所致疾病的经济负担及其对患儿生命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轻症和重症手足口病的经济负担分别为3172元和13 284元,健康相关生存质量损失分别为1.76/1000和3.47/1000伤残调整生命年。
-
2011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总经济负担为2.23亿元,手足口病门诊患者家庭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717.70元,普通住院患者家庭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4067.29元,重症住院患者例均直接经济负担为12 626.18元。
如何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
控制手足口病的流行,除了做好手足口病的上报外,要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采取多种预防措施。
1、手足口病的上报
手足口病是我国法定的丙类传染病,发现手足口病患者需按照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进行上报[4]:
-
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小学等单位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在24小时内向当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
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报告,或在主动搜索或进行网络直报信息审核时,发现聚集性或暴发疫情时,应当及时调查核实并做好记录。
-
发生聚集性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24小时内开展调查处置。
-
发生暴发疫情,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立即对首发病例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开展病例搜索,时间为自首发病例发病前一周至调查之日,并填写《手足口病暴发疫情调查主要信息登记表》,上报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信息系统。每起暴发疫情至少采集5例病例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测。
-
医疗机构根据患儿病情,要求患儿居家或住院治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指导居家治疗关注患儿病情变化,当出现重症病例早期识别指征时,应当立即前往重症病例救治定点医院就诊,同时应当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当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2、控制传染源
手足口病的主要传染源是患儿和隐性感染者,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可通过感染者的粪便、咽喉分泌物、唾液和疱疹液等广泛传播。因此,要对患病儿童进行居家隔离,以减少病毒的传播。我国卫健委2018年发布的 手足口病防控核心信息 中指出,患病儿童应隔离至康复后的1周[5]。另外,照顾患儿的家长,很可能是肠道病毒的携带者,在照顾患儿期间,尽量避免接触其他健康儿童。
3、切断传播途径
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主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衣物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培养起良好的生活习惯,减少肠道病毒的接触传播,对预防手足口病的传播非常关键: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
用清水和皂液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口鼻前、进食前、如厕后、当手被水疱或呼吸道分泌物污染时(如咳嗽或打喷嚏后)。
-
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绢或纸巾遮住口鼻,随后将纸巾包裹好丢入有盖得垃圾桶内。
-
不要共用毛巾或其他个人物品。
-
经常清洁和消毒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和共用物品)和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
-
避免与患者密切接触,如接吻、拥抱等。
-
为防止把病毒传染给别人,患病的儿童应该避免上学(幼儿园)或参加集体活动。
4、保护易感人群
婴幼儿和儿童对手足口病普遍易感,尤其是5岁以下的儿童。除了做好一般防护,降低手足口病的发病和病死率,接种EV-71疫苗是关键。
我国自主研发的EV-71型灭活疫苗于2016年正式上市,其三期临床试验已显示出理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EV-71型灭活疫苗的问世是手足口病防控的重大突破和进展,对有效降低我国儿童EV-71感染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尤其是减少该病的重症及死亡病例具有重要意义[2]。
EV-71型灭活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数据如下[6,7,8]:
有关EV-71疫苗安全性的临床研究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后的局部反应主要表现为接种部位红、硬结、疼痛、肿胀、瘙痒等,以轻度为主,持续时间不超过3 天,可自行缓解。全身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腹泻、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易激惹等,呈一过性。严重程度达到3 级以上的所有症状(如发热、腹泻、恶心呕吐等)的发生率在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EV71 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以下是详细数据:
-
某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的EV71疫苗安全性报告:2012年,有超过1万名的婴幼儿参加了手足口疫苗的大型临床试验,结果发现,父母报告的严重副反应,疫苗组5例,安慰剂组6例。接种后出现3级以上副作用的概率,疫苗组3%,安慰剂组3.1%。
-
某医学科学院的EV71疫苗的安全性报告:有约1万2千名婴幼儿纳入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父母报告的严重副反应,疫苗组68例,安慰剂组125例;接种7天内的副反应报告率分别为48.6%和42.9%。
有关疫苗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疫苗企业分别在广西和江苏开展了Ⅰ、Ⅱ、Ⅲ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效力。两剂次EV71 疫苗接种后28 天,血清抗体阳转率为88.1%-91.7%,对于EV71 感染相关HFMD 的保护效力在90%以上。
综上所述,EV71灭活疫苗安全性和有效性均通过了严格的验证,虽然不能预防所有手足口病,但接种后可以显著减少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目前,接种EV71疫苗是预防手足口病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推荐所有适龄儿童及时接种。
5、此外,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托幼机构与医疗机构要严格做好防护措施。
手足口病四季均可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春夏季是我国手足口病的主要流行季节,多发于4~11月。由于地理位置、气候等原因,各地区报告的发病高峰期有差异。南方呈现典型的“双峰趋势”,其中5~6月为第一个发病高峰,10~11月是第二个发病高峰,第一个高峰通常高于第二个发病高峰;而北方多为“单峰趋势”,仅6~9月份一个发病高峰,冬季发病较少。南方省份流行季节高峰时间略早于北方。
在疾病流行的月份,托幼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
-
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
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
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
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
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
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立即洗手;
-
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
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
-
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
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
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
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
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参考文献:
[1]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卫健委官网
[2]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解读. 人卫出版社
[3]肠道病毒71型灭活疫苗使用技术指南.卫健委官网
[4]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2012版).卫健委官网
[5]手足口病防控核心信息.卫健委官网
[6]Efficacy,safety, and immunogenicity of an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 China[J]. N Engl JMed,2014.
[7]Immunogenicity,safety, and lotconsistency of a novel inactivated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Chinese childrenaged 6 to 59 months[J]. Clin VaccineImmunol,2013.
[8]Efficacy,safety,and immunology of aninactivated alum-adjuvant enterovirus 71 vaccine inchildren in China: amulticentre,randomised,double-blind,placebo-controlled,phase 3 trial[J].Lancet,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