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护理园地 >> 专科护理

专科护理

四肢骨折护理常规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发生中断。常见的四肢骨折有肱骨干骨折,肱骨髁上骨折,尺、桡骨骨折,桡骨下端骨折,股骨颈骨折,股骨干骨折,胫腓骨骨折。

【护理评估】

(一)术前评估

1.患者受伤的经过,既往有无骨骼病变、骨折、外伤史。

2.肢体活动的范围,躯体移动障碍的程度,浅感觉、深感觉及各种反射的损伤程度。

3.皮肤黏膜情况;患肢肢端血供情况。

4.生命体征,有无其他部位损伤或并发症。

5.疼痛情况:部位、程度、伴随症状、进展情况。

6.各项检查及化验结果:术前常规检查、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结果。

7.生活方式,吸烟、饮酒史。

8.心理及社会支持状况:心理焦虑、恐惧程度,康复锻炼知识的了解程度等。

(二)术后评估

1.麻醉、手术方式,术中出血、输血情况。

2.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尿量、血糖等。

3.患肢肢端的血供、活动、感觉情况等。

4.切口愈合、有无渗血、渗液,引流管周围敷料情况。

5.引流管放置位置、通畅程度,引流物颜色、性质及量。

6.外固定支架、内固定物置入、石膏支具固定情况。

7.骨折部位影像学检查。

8.康复锻炼情况等。

9.患者对疾病的认知程度。

10.营养状况:有无贫血、低蛋白血症,患者的进食情况。

【护理措施】

(一)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向患者讲明手术的目的、意义及注意事项,解除患者的顾虑,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饮食护理: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保持心情舒畅,增进食欲,在床上适当进行活动,促进肠蠕动。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粗纤维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3.维持正确卧位:指导患者保持正确卧位的重要性,取得合作。

4.注意观察患肢血运、活动、感觉情况。

5.手术患者做好术前准备。

(二)术后护理

1.心理护理:主动关心患者,鼓励患者表达思想情绪的变化,帮助患者树立治疗疾病的信心和勇气。

2.卧位护理:取平卧位,抬高患肢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减轻或消除肢体肿胀。长期肢体制动及关节内骨折者应置患者于功能位。对血液灌注不足的肢体,需防止位置过高而加重缺血症状,同时严禁局部按摩、热敷、理疗。

3.加强病情观察:

(1)注意生命体征的观察,尤其是严重创伤患者应给予心电监护,对意识状态、呼吸、血压、脉搏、体温、尿量及用药、用氧等情况做好记录。

(2)观察骨折肢体末梢血液循环及感觉、运动、肢体肿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加强临床观察。

4.疼痛护理:

(1)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准确,对损伤部位重点扶托保护,以免引起和加重患者疼痛。

(2)分辨疼痛的原因:原因不明者谨慎使用止痛剂,警惕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发生;原因明确者可在局部对症处理前应用镇静、止痛药物;疼痛较轻者可通过分散或转移其注意力,如冷敷、按摩等缓解疼痛。

5.预防并发症:

(1)对长期卧床的患者,定时给予翻身扣背,按摩骨隆突处,并鼓励患者有效咳嗽、咳痰,防止压疮及坠积性肺炎的发生。

(2)骨筋膜室综合征:观察有无进行性疼痛、活动障碍、肿胀、压痛及肌肉被动牵拉痛,观察肢端血供、活动、感觉及全身情况,观察石膏支具绷带的松紧度。及时调整石膏支具的松紧度,避免过紧,抬高患肢,按照医嘱正确使用甘露醇。如怀疑发生骨筋膜室综合征,应立即通知医生,解开石膏或支具,平放患肢,避免患肢按摩或热敷,配合医生做好切开减压的准备。

(3)感染:观察创面、骨牵引或外固定支架针孔有无红肿热痛、渗液、发热。及时换药,每天给予75%酒精消毒外固定支架针孔。遵医嘱抗炎治疗。

(4)DVT:多发于下肢。观察下肢有无疼痛、肿胀、静脉扩张、腓肠肌压痛。加强小腿肌肉静态收缩和踝关节的活动、理疗,行预防性抗凝治疗。血栓形成后,避免患肢活动,忌做按摩、理疗等,按医嘱给予抗凝溶栓治疗。

6.功能锻炼:鼓励患者尽早进行伤肢的功能锻炼,防止关节僵硬及肌肉废用性萎缩。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活动范围从小到大,次数由少到多,时间由短至长,强度由弱至强,与患者共同制定锻炼计划。

【护理评价】

1.心理焦虑、恐惧程度得到改善。

2.四肢活动障碍程度减轻。

3.未发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

4.未发生皮肤完整性受损。

5.未发生废用综合征。

6.肢体感觉、运动恢复。

7.是否了解有关并发症的预防及功能锻炼的相关知识。

【健康教育】

1.保证充足营养摄入,满足机体康复需要。

2.注意加强功能锻炼,有计划的锻炼肢体关节肌肉功能,减少并发症。

3.外固定时间:成人上肢骨折固定4-6周,下肢骨折固定6-8周。

4.定期复查。

5.劝导戒烟。

6.介绍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作用和副作用。

TOP